杨官璘人称“魔叔”,是象棋界泰斗,新中国成立后首位全国象棋冠军、首位象棋特级大师和国际特级大师。作为曾担任前广东棋队领队的我,至今仍清晰记得杨官璘两次征战全运会的珍贵过往。
1959年第一届全运会在北京举行,杨官璘获冠军,时年34岁。(他也是在1956年全国象棋锦标赛上获得的第一个全国冠军)
第一次是1959年的首届全国运动会,这届全运会在北京举办,对中国体育界意义重大,而象棋能首次与围棋一同跻身正式比赛项目,更是让整个象棋界都为之振奋——要知道在此之前,象棋多在民间流传,能登上全运会这样的国家级体育舞台,是无数象棋人多年的期盼。当时杨官璘大师34岁,正是棋艺与心态都趋于成熟的黄金时期,可关于他此次夺冠,赛后却出现了“全国赛冠军”与“全运会冠军”的争议。为了厘清事实,我们后来特意查阅了国家体委当时下发的正式文件,文件中明确记载首届全运会象棋项目冠军为杨官璘。此外,《象棋词典》的编撰者们也专门做过考证,最终结论与体委文件一致。
28年后,一晃就来到1987年,第六届全运会在广州举办,这也是杨大师最后一次参加全运会。彼时他已62岁,不仅是全运会棋类项目中年龄最大的棋手,据我后来翻查全运会历史资料考证,他也是全运会史上参赛年龄最大的运动员,光是这份坚持就足以让所有人敬佩。
其实在筹备阶段,不少人都劝过他:“您已是大师级人物,没必要再去跟年轻棋手拼体力、熬时间。”可“魔叔”却坚持参加,这份对象棋的执着与对赛场的热爱,至今想起来仍让我动容。
为了让“魔叔”顺利征战这届家门口的全运会,我们早在1986年初就开始着手筹备。当时他已不参加五羊杯这类高强度赛事,日常更多是指导年轻棋手。我特意找他在棋队的训练室谈话,记得当时我递给他一杯热茶,试探着说:“1987年全运会在广东举行,我希望您能参赛,但也得跟您说实话,您得提前一年恢复系统训练,之后还得和队里其他队员一起参加选拔,只有选上了才能正式入选阵容。”
1958年全国象棋锦标赛在广州举行,杨官璘和李义庭在比赛中
我本以为他会犹豫,毕竟恢复训练对60多岁的人来说并不容易,可他几乎没多想,接过茶喝了一口就立刻答应。要知道,他作为象棋界的前辈大师,早已无需靠比赛证明自己,却愿意放下身段,以普通队员的身份接受选拔,这份谦逊与对赛场的敬畏,让我至今印象深刻。
那段备战的日子,“魔叔”的自律超出了所有人的预期,他几乎每天早上八点准时到训练馆。选拔赛对手都是队里二十多岁的年轻棋手,他们精力充沛,棋风也更激进。“魔叔”每次比赛前都会提前半小时到赛场,闭目养神调整状态;比赛中即便遇到劣势,也从不见他急躁,仔细思考每一步棋。最终他凭借稳定的发挥,拿到了选拔赛前两名的好成绩,顺利入选全运会阵容。
考虑到他年事已高,长时间坐着下棋容易腰酸颈痛,我们还做了不少特殊保障。以往棋类项目在全运会中从未配备过专属队医,这次我专门向省体工队提交申请,最终获批安排了经验丰富的医生作为广东棋队的专属队医。医生从集训开始就全程跟队,经常都会给他做身体检查,还会根据他的情况调整饮食建议,比如让食堂多准备些补钙的食物。同时,我们还请了省体医院的副院长来队里,专门教队员们赛后恢复按摩技巧,重点针对下棋时容易劳损的腰、颈、肩部位。副院长示范时,“魔叔”看得特别认真,还跟着学简单的按摩动作。
那段时间,我只要有空也会给队员们按按肩膀和腰,队员们看到了还开玩笑说:“领队,您这是身兼数职啊,又是领队、教练组长,现在还成了队医。”其实我只是想让大家能更安心地备战。
1987年全运会象棋比赛在番禺英东体育馆举行,那届比赛我们广东队的压力很大,象棋是我们争夺奖牌的最大希望。比赛最后一轮,我们必须赢,同时还得等黑龙江队输了才能确保夺冠。比赛当天,我紧张得根本不敢进赛场,只能在体育馆的走廊里来回踱步,手心全是汗。教练每隔十分钟就会从赛场里出来,跟我通报一次战况。这个团体冠军来得太不容易,而“魔叔”也用这场胜利,为自己的全运会征程画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
如今多年过去,我经常会想起杨官璘这两次全运会之旅。从34岁首夺全运冠军,到62岁高龄再战全运并拿下团体冠军,他用行动书写了象棋人的传奇,更诠释了“热爱可抵岁月漫长”的体育精神。他的故事,也成了我每次跟年轻棋手们聊天时必讲的内容——我想让他们知道,真正的大师,不仅有高超的技艺,更有永不言弃的坚守。这段全运会记忆,早已成了我心中最珍贵的宝藏,永远不会褪色。
个人档案
容坚行,祖籍广东台山,1951年7月24日出生于印度新德里。围棋职业五段,原中国围棋协会副主席,原广东省围棋协会主席,现广东省围棋协会荣誉主席,原亚洲象棋联合会第一副会长、原世界象棋联合会秘书长、原中国象棋协会副主席,长期致力于围棋推广和国际交流。
2002年,创办了广东东湖棋院,如今已发展成为全国最具规模和影响力的棋院之一。2007年任广州棋院院长,负责筹建广州棋院并出色完成了亚运会围棋、象棋、国际象棋项目赛事的组织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