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届“碧桂园杯”演义
楔子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不知不觉一年的时光匆匆流逝。临近年底,个人赛的硝烟刚刚散去,万众瞩目的碧桂园杯全国冠军赛便接踵而至,真个是好戏连台,棋迷可谓有福。话说这“碧桂园杯”2012年横空出世,便以其高规格、高奖金震撼了棋坛,并且一办就是四届,奖金每年都有递增,引起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赛制也集思广益,每年进行微调,力求完美,得到了一致好评,真个是方兴未艾。每当大赛进行之时,棋迷有如节日,网络直播帖的点击率更是屡创新高。全国冠军们群贤毕至,欢聚凤凰城,为棋迷们奉献了诸多精妙的棋局。
俗话说:文无第一,武无第二。在竞技体育的世界里,只有冠军才会让历史永远铭记。虽然在当下,许多的老冠军已无法保持巅峰时的竞技状态,他们已经或正在被年轻一代的棋王们迎头赶上甚至是大步超越,但我们必须记住老牌冠军们曾经铸就的辉煌,并永远对他们保持敬意。许银川说得好:对于那些曾经攀登过艺术顶峰的大师们,我们始终应该保持的是仰望的态度。(原文大意如此)。
新中国成立以来,从1956年开始,象棋被正式列入体育比赛项目。从那以后,六十年铁马金戈,波澜壮阔,迄今为止一共举办了整整五十届全国个人赛,先后有十八位英雄站到了最高领奖台上。趁着碧桂园杯还没开始,咱们就一起来回顾一下他们荡气回肠的夺冠历程,权当是大餐端上来之前的一道爽口开胃菜吧!
1956年,首届全国个人赛决赛在北京举行。当年广东杨官璘年方31岁,风华正茂,且是棋界公认的天下第一高手。不幸的是,在争冠的重要关头,杨却输给了更为年轻的东北虎王嘉良,前景堪忧。最后一轮,杨与小神童李义庭各胜一局,王却败给了上海何顺安,这样杨官璘惊险夺冠,并在第二年卫冕成功。
连续两年夺得分量最重的全国冠军,而且当时杨的棋艺、声望如日中天,第三届个人赛又在广州举行,杨正在朝着三连冠稳步前进。但正所谓树大招风,各路英豪也憋足了劲,要分一杯羹。在漫长残酷的赛程里,杨先后败于刘忆慈、张东禄,而且都是败在著名的“天马行空”阵前。来自湖北武汉21岁的李义庭后来居上,幸运地成为新中国第二位棋王。
1959年,首届全运会在北京举行,象棋被列入比赛项目,各代表团都是分外重视。杨官璘吸取了上一年的教训,稳扎稳打,一路行来顺风顺水,重新夺回了冠军。这一年,杨仅仅34岁。
四年之内三次夺魁,而且年富力强,似乎老杨还要统治棋坛很久很久。但就在1960年,一位天才巨星冉冉升起,以15岁的稚龄,首次参加全国个人赛即捧杯而去,打破了杨官璘一统天下的格局并取而代之。棋坛由此步入充满传奇色彩的胡荣华时代。
1962年的个人赛在安徽合肥举行,胡荣华星光闪耀生气勃勃,杨官璘老成持重后发制人。经过激烈拼搏,最后两人同时撞线,成为个人赛历史上唯一一次“天有二日”的现象。胡杨各得半壁江山,并列冠军,可谓皆大欢喜,却又各有不甘。
1964年的个人赛,广东军团斜刺里杀出一员小将,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直如探囊取物,震惊赛场---这位正是人称“羊城小霸王”的蔡福如。大赛已近尾声,眼看蔡就要绝尘而去,不料前方来了拦路虎--不是别人,正是那东北虎王嘉良。王的后手左炮封车出神入化,力克蔡福如,也间接帮了胡荣华一个大忙。胡奋起直追精神抖擞,再度将冠军金杯揽入怀中。
1965年的银川个人赛,胡荣华妙演拖刀计,劣势下逆袭王嘉良,有惊无险地再度蝉联。1966年郑州鏖战,胡毫不客气,把自己的夺冠次数改写为5次。年方弱冠却已五度黄袍加身,是胡荣华之幸,亦可说是同时代棋手的不幸。不知有多少人会仰天长叹:既生瑜,何生亮!
没有动乱年代,我们不知道胡荣华还会书写怎样的传奇。事实是,当胡正步入棋艺的巅峰时期并横扫六合睥睨天下时,命运跟所有棋手都开了个玩笑。破四旧,解散专业队,祖国山河一片红之时,棋手们和所有同时代的人一样,不可避免地卷入了文革洪流之中,身不由己,有很多天才棋手就此沉沦。好在这段痛苦黑暗的岁月终于熬到了尽头,从1973年起,棋坛复苏,各地又纷纷重新建立专业队并频频互访交流,并于1974年恢复了全国个人赛。
中断了八年之久的个人赛在成都重燃战火,将近而立之年的胡荣华依旧犀利,并且比以往多了一份沉稳,棋艺水平也达到一个新的高度,以较大的优势再度大魁天下,宣告王者归来。
1975年,胡惊心动魄地七度夺冠。说惊心动魄,是因为棋坛出现了一大批生力军,那一年上海知青蒋志梁代表安徽出战,几乎就摸到了冠军金杯,但最后时刻幸运女神眷顾了胡荣华。
1976年因伟人逝世,国赛停办。1977年胡荣华再度获得冠军。
自从1960年胡荣华出道以来,杨官璘无时无刻不想重新夺回冠军,除了在1962年与胡并列外,每次都眼睁睁看着胡登上领奖台,怎会甘心就此俯首呢?奈何,一位已经是年过半百,而一位却是春秋正盛,收复失地恐怕已是遥不可及的一个愿望了。但百折不挠的杨老,在1978年几乎就把它变成了现实---比赛还剩两轮,杨不仅积分领先,而且在与胡的对话中直接战而胜之。53岁的杨老似乎要扳回一城了?但造化弄人,韧劲十足的胡荣华咬牙连下两城,老杨却一和一负,再次遗憾地与冠军擦肩而过。
随着时间的推移,全国赛已不再以胡杨争霸为主旋律,一大批新生力量经过几年的磨砺已登堂入室,柳大华、李来群等人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这一年,28岁的柳大华悄悄地打进了三甲席位,向世人昭示自己已是不容忽视的力量。
1979年,第四届全运会象棋决赛阶段的比赛在北京打响。这一年,杨老在预赛阶段发挥不佳,没有能够进入到决赛阶段。柳大华在第三轮将胡荣华击败,预示着胡想十次连霸绝对不会轻松。胡荣华奋力追赶途中,又不幸受挫于山东王秉国,眼看北京傅光明一骑绝尘。在关键轮次,胡荣华大斗顺炮,战略战术运用得出神入化,一举击退傅光明,完成“十连霸”的伟业。前无古人,后有来者乎?
1980年,乐山。甲组十二员大将在此悬崖搏斗,后三名将降级参加乙组比赛。谁都没有想到,炙手可热的胡荣华在此地走下神坛,不仅丢失了冠军宝座,而且惨遭降级。而近年来成绩稳步上升的湖北柳大华力压群雄,以小分优势勇夺冠军,打破了胡荣华二十年对棋坛的垄断,绝对是神州弈林的一次地震。由此,棋坛步入了群雄争霸的时代。
1981年的个人赛在浙江温州举行,甲组燕赵骄子李来群表现惊人,前9轮6胜3和保持不败,领先第二名柳大华一个胜局,看来冠军唾手可得。谁知,第十轮老冠军杨官璘妙手迭出,后手勇胜李来群;而与此同时,新一代东北虎赵国荣也以凶猛的弃子攻杀挫败柳大华。最后一轮,恰好是柳对李,而柳的小分较高,获胜即可蝉联冠军。李来群毕竟年轻,经验不足,在和棋即可夺冠的情况下发挥失常,为柳所败,屈居亚军。
1982年取消了甲乙组,重新采用积分编排制。李来群卷土重来发挥神勇,8胜5和,捧起冠军奖杯,胡荣华亚军。李来群夺冠的轨迹与柳一样,连续三年,一步一个脚印,从季军到亚军再到冠军,水到渠成,令人信服。
1983年昆明大战,丢失桂冠三年之久的胡荣华强势回归,在一众年轻高手的围追堵截下,8胜5和,豪取冠军,也使自己的冠军个数达到11个。值得一提的是,年轻棋手成长迅速:亚军吕钦、季军林宏敏以及河北黄勇、黑龙江赵国荣等人,均是二十多岁,已对冠军们形成极大的威胁。
1984年个人赛在广州举办,李来群最后关头脱颖而出,获得个人第二个冠军。
1985年南京个人赛,胡荣华又创造了奇迹:他虽然负于亚军赵国荣,但最后还是摘取了桂冠,把金牌数改写成为一打。
征战沙场数年,棋艺早已达到顶尖水平的“羊城少帅”吕钦,近年在团体赛上威风八面,但个人赛的运气就稍差一点。1986年湘潭激战,吕钦终于扼住命运的咽喉,成为第六位全国冠军。在此之前,老元戎杨官璘深知年事已高,退位让贤,把“五羊杯”冠军赛的资格让给吕钦,使得吕在此项比赛中得以经过摔打,得到磨练,终于修成正果。
年轻一辈中,这几年李来群、吕钦相继夺冠,而新东北虎赵国荣却始终未能黄袍加身,令人叹息。1987年蚌埠个人赛,赵8胜5和,如此高的胜率竟然未能夺冠,只因杀气更盛的李来群居然赢了十盘!最终,李十胜一和两负(还输给了赵),两人同分,李对手分刚好高1分,幸运登顶。赵虽然晋升特级大师(当年规定三年内两次进入前三名可以晋升特大),但心中遗憾可想而知。
1988年,吕钦戏剧性夺冠。为什么说是戏剧性呢?全是由于李来群在大优情况下本可得子的棋却走错了次序,不仅没得到子,反而白白走了一步空着,吕钦绝处逢生精神大振,又利用李不愿意和棋的心理反击致胜。如果李赢了吕,胡荣华可以再夺一次冠军。
1989年,江东俊彦徐天红在重庆以7胜6和的优异战绩登顶,战胜了吕钦、于幼华、刘殿中等名将。另一位夺标热门赵国荣失手负于师弟张晓平,最后分别获得第三名和第四名。
步入90年代,黑龙江队捷报频传。首先,他们在邯郸夺得了全国团体赛的冠军,填补了黑龙江象棋史上无金牌的空白;9月在杭州,赵国荣十年磨一剑,终以8胜5和的战绩封王,成为第八位男子全国冠军。这一年,有位广东少年仅仅15岁就获得了第九名的好成绩,成为象棋大师,他的名字叫许银川。
1991年,在美丽的大连,河北李来群以超高的胜率夺得了他个人生涯的第四个全国冠军,吕钦获得亚军,许银川获得季军。许年纪轻轻,但已锋芒初露,13轮比赛仅负于冠亚军,但战胜了6位名将。江山代有才人出,一颗耀眼的新星正在升起。
1992年,北京。这一年,或许是棋手之间的差距日益缩小,相互之间咬得很紧,比分一直没有拉开,一度曾经有6人都有夺魁的希望。最终赵国荣以5胜8和夺冠,许银川最后一轮残局被胡荣华所败,没能进入前六名。
1993年,青岛。18岁的许银川捧起了他人生第一个冠军奖杯,吕钦获得亚军。年底的“五羊杯”,首次以全国冠军身份参赛的许银川3胜3和夺冠,极大地鼓舞了这位少年。从那时起,他和吕钦被冠以“岭南双雄”的美称,摧城拔寨,等级分长期高居前两位,铸就无数辉煌。
1994年的湖南郴州,注定成为一代绿林豪杰陶汉明终身难忘的福地。最后一轮,他抓住了机会后手获胜,而此前积分领先的吕钦却被逼平,陶公成为业余出身而夺取全国冠军的第一人。
1995年的江苏吴县,许银川应该是至今仍然“心有憾焉”的一届全国赛。那次,许为了夺取自己的第二冠,发挥上佳,最后却因对手分仅仅比赵国荣低1分而屈居亚军。回想1987年,赵国荣也是因为比李来群的对手分低1分而屈居亚军,巧合的是,这两次都是冠军输给了亚军。只能说:命运真是奇妙。
1996年许银川凭借高超的技艺和顽强的意志再度夺得冠军,其精彩的过程在《银川棋路》里已经描写得很清楚了,棋友可仔细欣赏,在此就不赘述了。
1997年,52岁的胡荣华用他的第十三个冠军向世人宣告:我还没有老,随时随地会出来搅局的。
1998年深圳个人赛,许银川最后一轮击退了5胜5和的阎文清,以极其实惠的4胜7和拿到自己的第三个冠军,阎功亏一篑屈居亚军,令人深深惋惜。
1999年,江苏镇江。羊城大帅吕钦虽然在各种杯赛上面多有斩获,但毕竟11年后再次夺冠从而成为三冠王更加令人振奋。这一年,有个叫做孙勇征的上海小伙子后手战胜了赵国荣而进入前六名。
2000年的蚌埠,55岁的胡司令再次书写神话,在第四轮输给许银川之后反而激活了他的象棋细胞,从第五轮到第十轮狂飙突进豪取6连胜,第十四次夺取全国冠军。只能说:太牛了。
2001年全国赛在西安举行。这一年有两个细节让人记忆犹新:其一是冠军许银川比亚军江苏王斌的对手分又是仅仅高了微弱的1分;其二是有个暂露头角的武汉青年洪智被打入乙组。假如洪智能够守和,不仅自己可以保级成功,王斌的对手分也会因此而增加1分,许银川的对手分却会减少1分。那样王斌就会成为历史上第十位全国冠军了。可惜,还是那句老话:造化弄人。
还有一句老话:天道酬勤。此话用在浙江于幼华身上那是再合适不过了。于与吕钦差不多时候出道,想当年也是一员悍将,攻杀凌厉,刚猛泼辣,多次打进全国前六名。在同年龄段的李来群、赵国荣、吕钦、徐天红等人先后修成正果后,老于年过四旬却并未就此沉沦,依然奋力拼杀在第一线。2002年的江西宜春成为了他的福地,四十一岁的拼命三郎终于拼回来一个冠军,步入冠军殿堂。
或许是因为水平越来越接近,从上世纪80年代柳大华蝉联冠军之后,其余的棋王们还没有谁再能连续夺冠。既然于幼华年过四十了还能拿冠军,已从羊城少帅变成羊城大帅的吕钦也不甘人后,2003、2004年,吕大帅分别在武汉和重庆登顶,成为夺冠次数仅次于胡荣华的人。
2005年在山西太原,幸运女神站在了洪智这一边。最后一轮比赛之前,他的夺冠概率只有百分之十一,必须自己后手获胜不说,还得指望第一台的潘振波不胜,后面的许银川不胜。说来也巧了,最后这几项条件居然都一一实现,并且洪智从头到尾都没坐过第一台呢!洪智成为第十一位全国冠军。
2006年全国赛在深圳举行,深圳似乎是许银川的福地,继1998年之后许再次在这里登上巅峰,比肩吕钦成为又一个五冠王。
2007年,一个名叫赵鑫鑫的天才少年,在内蒙古草原上连续击败南吕北赵,大魁天下。19岁即登顶,也只有当年的胡荣华和许银川做到过。这是否预示着棋坛的固有格局将会被完全打破,新一代开始抢班夺权了呢?
首先是东北虎赵国荣不同意,他在2008年书写了属于自己的完美篇章:从预赛的1胜6和慢热出线,到淘汰赛阶段力克徐天红、许银川、吕钦、洪智四位棋王,令人信服地获得个人第四个冠军。
你方唱罢我登场,2009年许银川强势归来再度夺冠,吕钦获得亚军。许银川6冠在手笑傲群雄,吕钦成为获得亚军最多的人。
从2010年开始,新生代的棋手们开始了猛烈的抢班夺权,来势之迅猛,阵容之庞大,令人瞠目结舌。蒋川、孙勇征、王天一、谢靖、郑惟桐相继冲顶成功,棋坛真正成为群雄争霸之格局,百花齐放欣欣向荣。就在这种良好的氛围下,碧桂园杯比赛横空出世,无疑对象棋事业的蓬勃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回望前三届比赛,先是许银川以所向披靡之势首开纪录;再有赵鑫鑫为刚出生的孩子“挣够奶粉钱”;去年则有孙勇征绝地反击在落后情况下奋力搏杀后来居上。第四届的比赛还有几个小时就要打响了,本次的冠军究竟会花落谁家呢?敬请您关注广东象棋网,所有精彩赛况将会为大家一一奉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