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看得到,我的棋评数量不少。尽管我的水平有限,广大棋友朋友们 给予我的鼓励却很多。或许会有朋友逗我说:写了几篇棋评,你还知道自己姓啥不?你在这里大言不惭,讲什么棋评写作;你有这个资格吗?倘有这样的质疑,那也值得听取。不过,我在这里说这些不是为了沽名钓誉。假使我一番臭论能把不露相的真人熏出那么几个来,我也算有功啦。
我之所以写棋评,都是因为自己的水平低而且进步太慢。我属于那种半瓶子醋棋手,现在大概只能和县级高手掺和掺和。写棋评之前,我棋瘾大,少研究,藏棋书数百种,读过的却很少。我考虑总是这样混不行。都四十多岁了,下棋还没有一点像样的心得,水平与三十岁左右的时候相比还下降了,从联众强三级大师堕落到在联众一级棋士与三级大师之间徘徊。这怎么可以呢?而且我还有一个长久的心愿,那就是一定要重新回到与我大学时期同学史谋平起平坐的水平。当年他没有进学校棋牌社的时候,我们谁也不服谁。后来他成了棋牌社的骨干,再后来还在某地级市教育系统比赛中得了亚军。同学们毕业后提到下棋就说他了,没我的什么事。我这个人胸无大志,不能争大气也就罢了,这口“小气”还是要争一争的。靠什么争呢?想来想去还是觉得应该靠研究。怎么研究呢?看书,总是看着看着文字记录的棋谱一会就想不出棋盘来了,盲棋不会,心记能力做不到。后来,我在泓弈象棋网发现了动态棋谱,试图研究电子棋书。立体直观思考象棋的障碍不存在了,还是钻不下棋书去。为什么呢?我想,还是理论太枯燥了,不如对局过瘾。但是,我已经有了太长的棋瘾误棋的教训了,又怎能返回老路?所以,对局与理论相结合,以对局的生动性来调剂理论的枯燥性,这就成了我写棋评的基本出发点,通过评棋迫使自己涉猎相关理论体系。
大约是2009下半年,我才开始写棋评。一年多后,我的联众等级分暴涨300分还多。也许是起点低,上升空间才大吧。
因为考虑的是长棋,很功利;所以最初写的棋评只是在梳理、检验自己的算路,技战术的东西多,自推自想的多,发表出去拍砖的人也就多。批评总是进步的阶梯,反思是进步的开始。看过胡荣华的视频和佐为的视频深为震动。恍然大悟:原来象棋不能仅仅从微观层面蛇形龟步地那么算,还应该有整体战略,还应该有一种系谱性的纵横参照系!!!到此为止,我的棋评观基本确立。当然,最近的讨论也让我看到了棋评的可读性问题。不过,说实话,我还是为了长棋,棋评干硬一些也不妨,中文系出身反而不想要什么凤凰五彩文章。
最初写棋评的时候我就是拿着象棋演播室推算自己比较昏昧的的地方,用电子棋盘推动自己想。后来逐渐觉得自己推算深度不够,视野不宏阔,理论气象不足;于是开始搬书评棋。再后来就用棋隐、巫师、旋风帮助计算。最后这一招实际上是毒药,用多了就成了软件依赖症了,不能不有所顾忌。
开心,好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