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救“飞公”一词
广东人把象棋里的“将”,“帅”统称为“公”。应该是源自古汉语的。用“公”比起用“将”“帅”显然更方便一些。在陈松顺写的残棋书中,也有提到“公”,并用“公”代替“将”“帅”来编歌诀方便读者记忆一些残局。
“飞公”就是“将”“帅”照面出现后,轮到一方走棋的时候,可以将(或帅)飞出九宫,并直接将对方的“公”吃掉,自然也取得了胜利。在古典小说里面,两军对阵,也有主将单挑的描述。象棋中应该保留“飞公”保留这一细节,还是有其文化和历史的意义的。
目前绝大多数的软件或网上对弈平台都避免了“飞公”之着。理由出自中国象棋规则,在99版的中国象棋棋规里,是这样描述“将”“帅”的“帅(将)每一着只许走一步,前进、后退、横走都可以,但不能走出“九宫”。将和帅不准在同一直线上直接对面,如一方已先占据,另一方必须回避。”这样的规定,也将“飞公”回避了。其实“飞公”在实际对弈中,还是经常出现的,尤其是初学的小朋友中。在一些象棋比赛中,确实有用“飞公”赢棋的情况。即便在高水平的象棋比赛中,甚至是专业棋手,大师。由于时间紧张的情况下,也会出现“飞公”的情况。甚至有几个回合,双方都没有发现“飞公”的情况。所以,我对将“公”的照面列为禁止的方法并不认同。而应该将“飞公”的概念写进棋规。允许照面,但也允许“飞公”这样比较合理。回到上面的例子,几个回合都没有发现“飞公”的情况,那谁先走出“飞公”之着,谁就赢,就是了。如果又变成不照面,那就不管它,由它过去。
骤然一看,觉得很荒唐,细细回味又觉得未尝不可——既然规则是棋人制订的,那么棋人就可以修改规则。
事实上,自从第一版《象棋竞赛规则》面世,就一直在修改——“二打一还打由二打方变着”、“从捉到捉不算捉”、“3、2、1、0记分”、“贴时贴分”、“贴时竞叫”、“和棋黑胜”…
古时候两军对垒,御驾亲征的战例并不鲜见。由此可见,把“飞公”写入竞赛规则也并不是没有可能。
楼主提到在比赛中“对面笑”双方不发现的情况确实有,假如没有记录很难裁决。但是,允许“飞公”则休矣!
楼主正确,跟我的想法不谋而和。
棋规里有很多地方是浪费笔墨。
这里是一些例子:http://www.gdchess.com/bbs/dispbbs.asp?boardid=30&replyid=29851&id=49697&page=1&skin=0&Star=2#top
首先搞懂对面笑的来历.
红棋代表刘邦 黑棋代表项羽 相传刘项对面于广武山,汉王差点被项羽射死.这是有典故的.所以后来就规定红黑将帅不能对面.
可以参阅 史记:
汉王项羽相与临广武之间而语。项羽欲与汉王独身挑战。汉王数项羽曰:“始与项羽俱受命怀王,曰先入定关中者王之,项羽负约,○索隐负音佩也。王我於蜀汉,罪一。秦项羽矫杀卿子冠军而自尊,罪二。◇集解徐广曰:“卿,一作‘庆’。”○索隐韦昭云:“宋义之号。”如淳曰:“卿者,大夫之尊;子者,子男之爵;冠军,人之首也。尊宋义,故加此号。”项羽已救赵,当还报,而擅劫诸侯兵入关,罪三。怀王约入秦无暴掠,项羽烧秦宫室,掘始皇帝冢,私收其财物,罪四。又彊杀秦降王子婴,罪五。诈阬秦子弟新安二十万,王其将,罪六。项羽皆王诸将善地,谓章邯等。而徙逐故主,○索隐谓田市、赵歇、韩广之属。令臣下争叛逆,罪七。项羽出逐义帝彭城,自都之,夺韩王地,并王梁楚,多自予,罪八。项羽使人阴弑义帝江南,罪九。夫为人臣而弑其主,杀已降,为政不平,主约不信,天下所不容,大逆无道,罪十也。吾以义兵从诸侯诛残贼,使刑馀罪人击杀项羽,何苦乃与公挑战!”项羽大怒,伏弩射中汉王。汉王伤匈,乃扪足索隐扪,摸也。中匈而扪足者,盖以矢初中痛闷,不知所在故尔。或者中匈而扪足,权以安士卒之心也。曰:“虏中吾指!”汉王病创卧,张良彊请汉王起行劳军,以安士卒,毋令楚乘胜於汉。汉王出行军,□正义行,寒孟反。病甚,○索隐按:三辅故事曰“楚汉相距於京索间六年,身被大创十二,矢石通中过者有四”。言汉王病创也。因驰入成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