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象棋
翟 达
下棋非赛跑
象棋的和局,是某种程度上的完美和谐统一,是棋艺的最高表现形式(我指的不是那些不思进取,只十几回合就皆大欢喜、握手言和者),胜负局则是遗憾的艺术。有人主张和局不好看,应取消,分出胜负才刺激,而我认为:以结局的胜负和来判断一局棋的价值及论争其存在的合理性,都是肤浅的舍本逐末的做法,某些单纯的追求胜负的“超超快棋”,是对象棋严谨逻辑及艺术性的亵渎,是对观众的人格轻视,是一种毫无意义的游戏,与抓阄掷毫毫无二致。下好棋、下有内容的棋,是主要的,在此基础上合理运用与掌握时间-------下得快,也是必要的;但是第二性的,从属性的,下棋和赛跑毕竟是两码事,为快而快,去道远矣。
我并不反对快棋,那种在时间的挤压下如疾风闪电般的攻守、珠落玉盘式的浑然构思,给人以纯熟的美的享受;那种惊险的走钢丝的在快与准之间平衡的高难度技巧,人曾叹为观止。总之,下棋与下快棋,就象大菜之与快餐、白干之与黄酒、欣赏口味者的心态与感受,是不大一样的。
艺术与青春
有“东方推土机”之誉的赵国荣,素给人力大着沉、无坚不摧、稳如泰山之印象,但近两年似有“下坡”之迹象,心情为之黯然,对照胡荣华在2000年全国个人赛上再写传奇的表现,映出了一个能否长葆“艺术青春”的问题。艺术青春,是人生最可宝贵的,是金买不来、一去难回头,同时也可遇不可求的。至于一些少壮派人物,终日俗念杂务缠身而多年甘于平平者,是否属于身不由己?个中若有天才因时光流转而“青春”难寻以至湮没者,那更是个人悲剧了。还有不少人年纪并不很大就“下不动了”当然也出于种种原因和考虑:如名誉、精力、斗志等等。胡荣华云:“我坚持参加比赛就是对象棋事业的一种奉原则原则献”。掷地有声,诚哉斯言!还有刘殿中,身为河北棋院院长,百虑丛生,但珍视自己的艺术青春,始终充满创作激情(比如2000年全国赛上弈出五七炮对屏风马左炮封车之车进四,详见本期刘的自战解说),老当益壮,同等通难能可贵!
如何保持“黄金期”,抑或听天由命?这一点上已过不惑之年的吕钦就做得很好,多年来他戏浪潮头,稳定从容,未曾稍堕;精纯一点、无私无欲、至大至刚,这比半老徐娘留住“芳颜”尤难,李来群心有旁骛,其衰也早。
面对扰摇攘大千,面对三尺清枰,需要心静气和、耐得寂寞,需要平时养成一种心态、一种精神乃至一种境界,几十年如一日,则胸中贮潢浩然之气,无时无地喷涌而发,斯为至矣。
真理每与朴素相伴,物欲太强,反掩本性。在这种物化的功利社会里,要走好,需从容啊!
点评高人
来群,完美主义者也,其纯青之作,境界他人未能到,盖不能斤斤于胜负间论也。出新意于法度之内,寄妙理于胜负间论之也。出新意于法度之内,寄妙理于豪放之外,此所谓游刃有余,运斧成风者耶?
天红,可以精细名之,吕钦,可以精警名之,杨官璘平实坚韧以稳霸,王嘉超迈果敢以凶悍,然均置规距之内,胡之弈,其数奇矣,正可以游于方外,一鹤冲天而见自在。
慰藉心灵的棋
今年夏天,出了一趟远差,辗转六、七个省,行程万余里,接触和看到形形色色的棋人。屋檐下、街道旁、茶馆里以至乡间的村头、炕头、河边、树下,到处都晃动着他们的身影,这些人遍布社会各阶层、各行业,但我更想说的是那些特别的群体:白发老人,稚气孩童,疾病缠身或残疾的人,生活艰辛甚至衣食不继者······他们下棋时的执迷与投入,满足与忘情,使我也许永生难以忘怀。象棋能使平凡的人们忘掉年龄、病痛、饥饿甚至生存,这真是她伟大的地方,坐在车上我几乎为之泪下,心中充满着悲壮的感觉。近千年来,象棋受到过礼遇与传扬,但更多的却是压制与轻贱,然而她却以极强大的生命力,在人民中间树立起历史风雨无法侵蚀的丰碑,为提高群众精神生活质量默默地承担着重负。
象棋的魅力,永不可替代!
点评的相当不错呀!欢迎继续!
好文章!支持!
妙文!支持!
感悟棋道之真諦!領略世間高手之風彩!點評在情理之中!
樓主之棋已入高手之境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