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51参加了阳东县举办的阳江市象棋名手赛,回家不久,接到阳春棋协秘书长鲁崇高电话,要我到阳春交流棋艺,虽然出去不久,但我还是欣然前往.
鲁崇高先生和他相识于06年的阳江市赛,和他那盘对局,因我动子走子,被他白吃一子致负.当时,阳春棋手的棋艺水平在阳江还是不错的,这盘棋,也让我了解到了一下阳春棋手的棋艺.这次比赛,是阳春棋手夺冠,而我,因为是初次参加市赛,棋力不够,被挡在十强之外.09年左右到闸坡,鲁崇高伴随澳门象棋象棋队到闸坡来,见到他,他唬着脸,我猜想是因为和他对局的一次经过,早些年到阳春和他交流棋艺,我在先输近十盘时反败为胜.其时还小胜另一位阳春名手,这为我09年参加阳春市赛获得第一增强了信心.
阳春是座美丽的城市,她拥有凌霄岩\崆峒岩\玉溪三洞等著名景区,阳春的春潭水泥厂\三马水泥厂也远近驰名,其它如马水桔\砂仁\蔬果等,也较为著名.阳春的山,主要是石灰岩式的山,奇峰险峻,植被秀丽.初识阳春,始于青春年少到阳春旅游,车子沿着春城\春湾镇直到凌霄岩,车子外的奇峰秀景,新奇\雀跃.
今年\准确的说,已是第三次到阳春了,初次到阳春,因为参加了春节在海陵区举办的象棋精英赛,为更多的阳春棋手认识,这倒让我觉得有点不好意思起来,结果下了一些饶双马让先棋,经历了颇为沉重的失败,这让我对阳春棋手大为"反感",都装作不会下棋,让少一点点都不行.再次到阳春,又是另一番局面,这次和阳春棋手大都是公平交流,发挥尚可.期间阳春陈球先生在广网发言,说我痴恋象棋,我不想遭别人评说,在筹算中的归期未至时便回家了.回到家里,陈球先生打来电话,这让我觉得很开心.此后,陈邀我再来阳春,我想看看再算吧,哈哈.
说起这几次的阳春行,有一人不得不说,他就是陈球在医院映像科上班的同事张能军,屡记起他数次尽地主之谊,帮我找旅馆的情景.当有人提出我让他一马和他下棋,我虽然觉得可以下,还是不太想下,结果我提出让三先,他也欣然接受了.于是我在先胜两盘的情况下,连输八盘.过后再"战",我终于迎来一场大胜.当然,我觉得之前失利是有一点点原因的,就是早天晚上没有睡觉.这次回家,刚刚饮完一场喜酒(这是我回家的原因),就接到张的电话,说他连络了一位棋手,要来个"双剑合璧",我说行啊,就信心十足的赶到了车站.孰知我的看法毕竟出错,"双剑合璧"颇为厉害,两人合行棋,好像是一刚一柔,致使我连负两场.
这次到阳春,认识了很多棋友,(行文至此,阳春棋协秘书长鲁崇高先生说要介绍一下他的比赛成绩,08年阳春市象棋赛第三,09年市职会第四)热情友好.当然,忘不了春城那大街小巷的小吃店,有一家的辣椒酱,那个辣呀,吃得我直打喷嚏.不过小吃店去得多了,那么几种粥粉面饭,也基本吃完啦.
其实下棋,经验还是很重要的吧,我11年在弈天象棋网打到九星(20分)实战中输给了据说是七八关的棋手.每一场失败,大体上都有一点点调整,或者是对是错,但却让我觉得,失败是成功之母,似乎是有一点道理的,没有失败,难以知不足.这不单于是下棋,干其它的事情,相信也存在吃一堑长一智的原理.善于在失利时吸取教训,或者还是不错的,如果不知教训,那就无话可说了.
城市是美丽的,而最主要的是美丽的心情,壮丽河山,如果没有美丽的心情,将只如一片"灰"色,如可拥有美丽的心情,它或者就是五彩缤纷.
谢谢.
这次是11年第四次到阳春了吧,因春节到阳春参加棋赛,在文章开头时忘了.
阳西位于广东西南沿海,阳光雨量充足,草木常青。盛产大米、甘蔗、花生、番薯、荔枝、龙眼、西瓜、黄皮等。海域水质好,入海河流、港湾多,海产品丰富,海风、椰林、沙滩,令人留连忘返。公路密度达45.3公里/百平方公里,325国道贯穿全境,溪头港、沙扒港,航线可通广州、澳门、香港等地。
阳西图书馆,曾是一道美丽的风景,私家书店,宛如雨后春笋,让那些青春,充满了文化气息。租书店,以租书为主,梁金的武侠,琼瑶、岑凯伦的言情,是其中的支柱小说。出售书店则以文具店的形式经营,兼营文具、小礼物、贺卡等。还有一类流动书店,只在晚上经营,用架子摆放在街边,支起光管,让顾客细细挑选。那时还没有网络罢,这些书本,就是人们渴望获得知识的源泉。看梁、金的武侠小说,可以“纵览”名山大川,感受诗词文化,感受人性之美。看琼瑶、岑凯伦,可以感受那些深受文化熏陶的青春之美、性格的飘逸。看三毛,让人觉得她演绎出了一份稀少的真情。杂志,也是书香馥郁的,文章的构思,总是那么的精巧。
她的出现,或者也是与书有关的罢。她细细的牙齿,无忧无虑的笑容,纤瘦挺拔的身躯、、、很多年了,就认准了她,这个与众不同的女孩子。看她打乒乓球、看她常常把书店当成光顾的店铺、看她执着书本,在我的视线走过街角、、、
随着网络的出现,私家书店在阳西的街角,已渐渐隐去,再去看时,已大抵换成其它经营的商铺,当时“杂志满街”的情景,已是书香无存了。而其实,在网络,可以看的书太多太多,难道就没有一点激情吗,难道是当年的时光特别火热,难道是因为,当年的岁月,那就是青春。
曾记得,十分羞涩的和她立在桥头,那些日子已不可追,或者,我应该问一句:“你冷吗?”而我当时说的却是:“很冷,走吧。”自此各分东西,甚至,音讯渺无。
想起书店,偶而就会想起,当年那个喜欢书本的女子,喜欢拿着书本走过大街的女孩,不知,她当年花一块钱在我买的《雨季不再来》,还在不在。
阳西的书店,仍然存在,牌子,却是新华书店,或是图书管了。新华书店里,仍是书香馥郁,规模比起当年的街边小书店,已是很宽敞了,书籍也是琳琅满目,只是少了杂志。或者,杂志还是有的,也或者,街边的小书店,也还是有的吧,只是在怀念那段岁月罢。
早几天,到了她工作的地方,去之前,自是想到了她,但到了那里,却把她忘了。偶尔怀念,或者那时大家都是青春。
谢谢.
多谢.